学校新闻
【中国教育报】宁德师院:为畲族发展装上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6/04/26 作者: 文/图 编辑:  校对:  点击数:

依托特色二字做文章 以畲族传统产业为根

宁德师院:为畲族发展装上新“引擎”

特约通讯员 崔柳 通讯员 陈丽雯

福建省宁德师院化学系教授颜桂炀最近很忙,在实验室里不断做实验,他希望通过实验能够尽快找到陶瓷与银饰完美结合的方法。

福安市紫云轩银器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清茂则对实验结果充满了期待,他的公司主营产品为畲族银饰,尽管其头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名,但因规模小、层次低,产品形式单一等原因,畲族银饰产业发展略显迟缓。在他看来,将陶瓷与畲族银饰工艺很好结合起来,“畲族银饰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福建是我国大陆畲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有人口37.51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2.87%,而宁德又是福建省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人口近20万人,主要分布在福安、霞浦、福鼎等地。

宁德师院作为闽东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积聚了一定优势的专业和人才。在宁德师院科研处处长刘伟看来,“高校发挥技术、人才优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献计献策既是责任也是义务。”

升本五年来,宁德师院校领导每年都深入福安、霞浦、福鼎等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调研,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并鼓励、引导教师积极申报与畲族发展紧密联系的相关科研课题。

颜桂炀教授承担的“畲族银雕结合现代陶瓷新产品的研发”课题是省科技计划产学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两百万元。这个项目对于合作方叶清茂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颜桂炀的专业研究方向为无机新材料,调研中他注意到了畲族银饰和陶瓷业都面临市场单一,缺乏创新能力,以量取胜的劣势,“将陶质和银质结合器皿的研发,既填补了省内外该项技术研发的空白,更重要的是拓展了畲族银饰产业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颜桂炀还组织学生团队,从产品创意方面不断推出畲族银饰的新款产品,同时还结合当前热门的网络营销,为叶清茂的企业打开市场献计献策。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畲族语言的使用人数每年都在减少。经管系2015级学生雷泽是宁德土生土长的畲族人,每当有人问他会不会说畲语唱畲歌,他只能尴尬的摇头。在他的记忆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畲语,只有听爷爷奶奶说过,“从小在说普通话的环境中长大,学习畲语的机会很少,总感觉畲族的特色在自己身上体现得太少!”

宁德师院教育系教授赵峰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如果不加以保护,未来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畲族语言、山歌等将面临失传的危险。”他承担闽东畲族语言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录制声像资料的方式,建立语言档案或语言数据库,保存畲族语言。

“畲族对歌,独树一帜,是畲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而这些民族文化都离不开畲族语言来传播。”赵峰说,目前,他和团队成员正在抓紧时间采集语言有声资料。“后续研究上,我们将对畲族语言的保护和双语教育论题进行论证,从新的领域对畲族语言与文化的保护进行探讨。”

中文系教授伊漪则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闽东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她承担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畲族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与创新策略研究”的研究任务。她提出的“推进闽东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构想和举措”,应用于发展宁德市地方经济规划建言献策工作中,并代表中国民主同盟宁德市委员会,在2014年政协宁德市三届三次大会上作建言献策发言。

三年来,宁德师院有近百位老师的四十多项国家级、省市重点课题与畲族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研究方向从村落文化到畲族语言服饰,再到民俗旅游等,涵盖了畲族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让畲族百姓摆脱贫困,就必须依托特色二字做文章,高校课题以畲族传统产业为根,在新时期可以衍生出很多相关产品,如银饰加工、文化旅游等,这样也能惠及最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也就变得比较容易。”刘伟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6年4月26日 第11版 基层新闻